传染病防控
—流感VS普通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和丁四型,其中甲型(主要为H1N1和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更为广泛。
1.流感≠普通感冒
2.流感治疗
流感通常急性起病,伴随发热(体温可达39-40℃),并可能出现呼吸道相关症状,如咽喉疼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全身症状亦较为明显,包括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轻症病例,可以采取居家隔离,保持室内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在发病初期的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及死亡风险。
3.流感预防
(1)积极接种流感疫苗。这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
(3)避免人群聚集。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出入人群聚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38℃,伴咳嗽或咽痛)的患者。
(4)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隔离并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他人时应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如症状加重,应尽快就医,患者及陪护人员均要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人类致病菌,全球感染率高,现症感染者平均在50%左右。HP感染与人类胃部炎症、消化性溃疡及癌症等密切相关,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幽门螺旋杆菌为何要防?
(1)危害大:感染后可能无症状,但长期潜伏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2)传染强: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接吻)和“粪-口传播”(污染食物)。
2.分餐制:阻断传播的关键一步
(1)什么是分餐制?
每人独立餐具,食物按份分配,或使用公筷公勺取菜,避免唾液接触食物。
为何分餐能防Hp?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感染者唾液污染餐具、食物传播。分餐制直接减少唾液交叉,阻断“病从口入”。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尿素呼气实验法
尿素呼气试验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非侵入性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诊断方法,主要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不受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适用于体检人群、就医患者和自然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也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的疗效判断。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有恶心、食欲不振、厌油腻、发烧、上腹部不适、全身乏力等,严重者有肝区疼痛、黄疸、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
1.乙型肝炎传染源
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主要传染源。
2.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50%,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或)体液传给胎儿。
(2)血液传播: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进行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去不规范的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医美机构就医、整容,药物依赖、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注射药品、毒品等;日常生活可能造成血液传播的隐匿行为,如:共用剃须刀,牙具等。
(3)性接触传播:不安全性行为(无防护、不洁性接触,多个性伙伴等)
3.乙型肝炎不经过这些途径感染
(1)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共用办公用具、共同用餐、打喷嚏、咳嗽、握手、拥抱等日常生中的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2)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已做母婴阻断等必要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母乳喂养。
(3)未有证据表明蚊虫叮咬可以传播HBV。
4.我国乙肝防控免疫策略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完全治愈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乙肝疫苗适用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等。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
新生儿接种程序为0、1、6。即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即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1月龄接种第2针、6月龄接种第3针。
其他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其他未免疫、特殊健康等高危人群接种3剂,第0、1、6月各接种1剂。
参考文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引发的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对健康危害较大。
1.寄生虫病常见类型
(1)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表现为腹痛、营养不良)、蛲虫病(夜间肛周瘙痒)、绦虫病(粪便中出现节片)等,多通过误食虫卵感染。
(2)血液及组织寄生虫病:如疟疾(由疟原虫引起,表现为周期性发热)、血吸虫病(接触污染水源感染,损害肝脏等器官)、弓形虫病(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等。
(3)皮肤及体表寄生虫病:如疥疮(疥螨引起,皮肤剧烈瘙痒)、头虱病(头皮瘙痒、可见虱卵)等,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寄生虫会夺取人体营养、损伤组织器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器官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
(1)管好“入口”,注重饮食卫生
蔬菜水果用流动水洗净,去皮或焯水后食用,减少表面虫卵污染。
(2)做好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链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宠物/土壤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
不随地大小便,避免粪便污染环境;儿童避免吸吮手指、接触泥土后不洗手就拿食物。
(3)清洁环境,减少传播媒介
定期清理社区和家庭的垃圾、积水,防止蚊虫(传播疟疾、丝虫病)、苍蝇(携带虫卵)滋生。
宠物/家畜定期驱虫,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
(4)高危行为防护与定期检查
避免接触不明水源(如野外池塘、稻田水,防止血吸虫感染);疫区旅行时做好防蚊措施(蚊帐、驱蚊剂)。
儿童、农民、兽医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出现疑似症状(如长期腹痛、发热、皮疹)及时就医。
通过了解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坚持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参考文献
陈家旭, 蔡玉春, 艾琳, 宋鹏, 陈木新, 陈韶红, 卢艳, 周晓农. 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J]. 检验医学, 2021, 36(10): 993-1000.
天津蓝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华塘睿城一区3号楼写字楼二层A区002号电话:400-119-1011
网站备案:津ICP备2020008086号-1 | 营业执照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备案凭证:2022010020| 电信业务许可证:津B2-20220025
Copyright © 2025 蓝卡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