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专家焦斯林,他把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即胰岛素),比作是驾驭一辆三匹马的战车,确定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后来有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教育和病情监测,成为“五套马车”的治疗原则。这“五套马车”同样适用于“三高疾病”(既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治疗原则。

一、健康宣教

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五套马车”防治“三高疾病”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内部刊物、板报、挂图、健康讲座、局域网、就诊时等多种途径,向健康人群和患者宣传医疗保健知识,指导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和工作行为方式。通过宣传教育知晓“三高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罪魁祸首”;知道吃盐过多、经常大吃大喝、缺乏体力活动、体重超重和肥胖、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等是患“三高疾病”的高危人群。

二、饮食疗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防治“三高疾病”的基础。工作与休息相对稳定有规律,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防止和纠正脂类、蛋白、血糖代谢紊乱,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减少“三高疾病”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有“三高疾病”员工的年龄、身高和体重、血压和血糖以及血脂水平、劳动强度、有无并发症等,通过“称重饮食数软件”计算出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和三大营养素比例及重量,使合理饮食便于操作和易于掌握。

饮食原则以粮为主,每日吃主食250克左右;多吃蔬菜、水果,每日不低于500克;吃蛋白质的原则:四条腿的猪羊牛马→不如两条腿的鸡鸭→不如无腿的鱼虾,每日50-100克;清淡少盐,戒烟限酒。每日低于6克盐,饮酒:白酒每日不超过40毫升、红葡萄酒100-150毫升或啤酒300毫升。

总之应做到食品多样化,粗细搭配,不甜不咸,每日3、4顿饭,每顿7、8分饱,保持适宜的体重,这样可以减少“三高疾病”的发生。

三、运动疗法

在合理饮食的同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余的脂肪消耗,改善脂类糖类代谢,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高心脑血管的应激能力。

目前有氧运动被推崇为最佳运动处方,并作为增进健康的基本手段。简而言之,有韵律地运动超过30分钟可称为有氧运动。例如:游泳、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这些项目有兴趣、简单、方便、利于长期坚持。运动时每次要超过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运动时要达到一定强度,简易计算法:运动时脉率=170-年龄。如此既安全,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三高疾病”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确诊“三高疾病”后经过饮食治疗、运动疗法不能使血压、血糖或血脂控制正常时,就要积极的长期坚持有效地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三高疾病”的药物众多。1,降压药:目前常用的有五种降压药。利尿剂有寿比山、北京降压0号等;钙拮抗剂有络活喜、硝苯地平缓释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开博通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有蒙诺等;β受体阻滞剂有倍他洛克等。2,降糖药:目前常用的降糖药也有五种。胰岛素类有胰岛素;双胍类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等;磺脲类有糖适平、美吡哒等;糖苷酶抑制剂有拜糖平;胰岛素增敏剂有文迪雅等。3,降血脂药:有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等。

用药原则:临床必需、疗效可靠、使用方便、毒副作用低、价格合理。以上药物大多是经过循证医学证实治疗“三高疾病”有效地药物,但还应依据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检测水平、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个体特点,选择不同的药物,突出个性化治疗。

五、经常监测

“三高疾病”造成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大众健康,导致早亡、致残、高额医疗费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对“三高疾病”患者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酌情调整药物,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定期检查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尽早发现损害及时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每年最少一次全面评估及心脑血管病危险程度分层。

所谓危险程度判断是指10年内发生心脑肾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衰竭等)的可能性,低危:<15%、中危:15%-20%、高危:20%-30%、很高危:>30%。

“三高疾病”患者的病程越长、检测结果越高,发生心脑肾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就越高;有以下危险因素,例如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性就越大;如果有左室肥厚、蛋白尿、血肌酐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眼底动脉狭窄等靶器官损伤,危险性就更大。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控制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只要广大员工尤其是“三高疾病”患者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接受各项防治措施,就可以让“三高疾病”低头,避免或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