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生成过程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解析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2014-08-04 | 我要评论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那么,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
1、减少或死亡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破坏过多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脾内滞留过多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可能是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这样容易导致血小板减少。
4、与免疫性破坏有关
(1)免疫性破坏:①药物相关抗体,产生相应抗体。②某些免疫反应异常疾病,均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③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病毒及细菌感染。④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见于输血后紫癜及新生儿紫癜。
(2)非免疫性破坏:血管内膜粗糙,血管内异物引起血小板机械性破坏。如血管炎、人工心脏瓣膜、动脉插管、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均伴有血小板减少,此与血小板消耗过多有关。(责任编辑:辛楠)

约有70种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尤其是抗生素!

近几年,药物滥用引发疾病的问题逐渐被人关注,其中也包括不少因药物致使血小板减少的案例。目前来说,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有三种因素可致血小板减少,即: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

血液科专家表示,前两种因素与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密切相关,比较多见。后一种因素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无关,而与患者本人的过敏体质相关,相对少见。这说明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是预防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的关键。

目前已知约有70种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中60%左右是由于抗生素所致。其中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抗生素最为多见,这几类抗生素中均有数种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另外,氯霉素、合霉素、灰黄霉素、万古霉素、新生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多粘菌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及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等)等,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因此,使用这些抗生素,尤其是长时间或大剂量用药时,必须警惕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
针对抗生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抗生素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干预措施包括:

● 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误用、滥用抗生素;

● 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大剂量用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 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每周至少检查1次血常规。假如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出现异常,例如皮肤黏膜有出血现象,或发现血小板低于8万/立方毫米,就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一般情况下,轻至中度的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预后较好,多在停药后2周内自行恢复。为了预防和减少出血,患者可以配合服用一些升血小板的药物,如茜草双酯、利血生、维生素C等。

一旦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立方毫米时必须急诊处理,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物,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出血较多者应输以少量新鲜血液或直接输注浓缩血小板,以降低致命性大出血的危险。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
有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时,情绪会非常低落、焦虑。然而这种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的恢复,所以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的治愈疾病,一定要保持心情的愉悦。
二、一般治疗:
急性病人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腔黏膜损伤。
三、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要谨慎选择,这种方法仅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为血小板减少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所以输血或血小板并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量。
四、根据病情着实而定:
中医学的治病以宏观辨证为主,现代医学的诊治以微观诊察为主,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辨证与辨病结合,可取长补短,扬长补短。辨证治疗血小板减少,无论哪一型,均可酌加有提升血小板作用,可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卷柏紫癜方通过益气养血方法,水煎内服,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可靠。
五、注意休息:
由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旦发病病情就比较危急,而且对患者的身体损害严重性也比较大。所以,为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考虑必须要卧床休息,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创伤,以免疲劳加重病情。
六:饮食调节:
(1)每天生吃连皮花生米每日50~100克。
(2)连皮花生米100克,猪蹄一只,老藕节适量,共煨汤食用。
(3)连皮花生米200克,与带肉脊骨500克或猪肝加水煨汤食用。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我们一定要保持时刻的警惕,若是发现疾病症状,及早治疗,才能避免疾病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