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看着上面密密麻麻几十项检验结果不知所云,有的人看到肝囊肿就吓得不轻,有的人看见空腹血糖7.5mmol/L还不重视。拿到一份体检报告,我们应该从何看起呢? 阅读“主检报告” 首先要仔细阅读“主检报告”。这一部分是结论性内容,总检医生将职工的体检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同时针对检出问题的严重程度给出“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进一步诊治”、“及时就诊”等专业提醒。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整个体检报告的重点,必须重视。 职工M先生,54岁,2013年5月中旬体检报告提示:体重超重、血压升高、血脂增高、血糖升高,请进一步检查。 该病例中,总检医生针对血压、血糖、血脂等问题建议职工“进一步诊治”,但并没有引起M先生的重视。 关注血管相关指标 本病例中,M先生的与血管健康的指标均明显异常,提示他存在明确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但M先生拿到这份报告后,并没有足够重视,而是认为超重、血糖、血脂、血压等问题在前两年已经存在了,今年虽新检出“血管内斑块形成”,但自己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明白血管的病变意味着什么。因为工作太忙,他把报告看了一眼后就束之高阁了。 2015年3月,M先生发生了急性心绞痛,由于诊断和转诊及时,冠状动脉按放了2个支架,没有发生生命危险。 您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认为年年的体检结果都差不多,自己感觉还可以,就认为自己的健康没有任何问题了?您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您不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问题会依然在那里,而且还会越来越严重,直到严重威胁您的健康。 仔细阅读其他问题 1,指标未超正常值不等于正常 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比如,空腹血糖≥6.0mmol/L,为空腹血糖异常;≥7.0mmol/L够诊断“糖尿病”标准。但是,在诊断糖尿病的前5年,甚至前10年,您的胰岛β细胞就已经开始受损了;在确诊糖尿病时,您已经有50%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因此,我们对血糖的要求,不应该只满足于不超过6.0mmol/L,而是最好要小于5.6mmol/L。 2,指标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因此,同一指标、同一高度,对不同的人意义是不同的。 3,警惕“从众心理” 2013年度体检胆固醇异常发生率42%,非常高!而且年轻人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但是,真正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却不多。曾经有一位30多岁职工对我说:“现在我周围的年轻人,大部分胆固醇都高,大家都高,好像就不怕了。”是真的没事吗?当然不是!胆固醇异常会引起血管病变、斑块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可见,这些基础的问题在早期是一定要进行干预的。 4,关注历年体检结果的对比 每一次的体检报告,都是您的健康档案,要妥善保管。拿到体检报告后,最好要与近三年来的体检报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此次健康检查与历年的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异常;或是异常指标有哪些动态变化,如血糖、血脂、结节、囊肿的变化情况等。对体检指标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有助于全面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与医生积极沟通 拿到检查结果,如果有不懂之处,应积极咨询医生。并将自己的家族病史、患病史、生活习惯、工作状况、居住环境等信息告知医生。医生会结合体检结果帮您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您的关键问题所在,并进行专业的生活方式调理指导和就医指导。 还说M先生,因是公司高管,工作非常繁忙,想告知他对体检结果异常情况引起重视,多次与他电话、短信联系,总是杳无音讯。2015年3月下旬,M先生主动与医生联系,由衷地感谢,“现在大病初愈,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知道异常,但不知道异常意味着什么?将会发生什么?”这是大部分人看完体检报告后的状况。正如M先生,正因为没有检后咨询,他的动脉硬化进程逐年加重,以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并发症。但是现在,他已经把握了自己健康问题的关键,并进行着积极的生活方式调理和必要的药物干预,会将今后健康风险大大降低。 体检结果比体检过程更重要,如果只体检而不对健康隐患进行任何干预,体检也失去了意义。虽然检后咨询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但也许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更多的职工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更多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