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是慢性疾病高发群体,由于中老年人健康意识不断在提高,如何自我养生保健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中医名词,如胃火,肝火,心火,肺火,失眠,心悸等,有其不解之处较多。我们把它通俗归纳介绍给大家,以利于掌握更多中医保健知识,做好中老年养生保健让身体更健康。 中医五脏子母关系; 心;心属火,火生土,故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 脾;脾属土,土生金,故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肺;肺属金,金生水,故肺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 肾;肾属水,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 肝;肝属木,木生火,故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 五脏的子母关系在治疗上的应用就是,补母泻子,即子脏虚补母脏,母脏实泻子脏。 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情志,有疏泄的功能; 心属火,心阳有温煕之功;脾属土,有消化水谷,运化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肺具有清肃之性,故有肃降功能;肾属水,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胃火;胃火即是胃热。 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肥甘厚味等食品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造成,同时,火气也因饮食的量,质和时间三大原因而引起。表现症状;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疼痛,胃口不好。轻者胃火盛者好象永远吃不饱,这是胃热传给大脑的错觉,到一定程度胃部出现发炎症状,就会什么都吃不下了。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甜腻的东西少吃。药疗方面可用川莲,莲子芯,麦冬,黄芩等清热泻火之品泡茶饮。 肝火;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及情志变化引起;如生闷气,长期抑郁多虑,情绪激动,长期失眠,睡眠质量差,睡眠过晚,长期心情不畅等。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双眼干涩,晨起眼分泌物多,口干苦,两肋胀满或胀痛,喜长叹气,午夜易醒,易激动,情志控制力差,焦躁情绪明显,甚至造成血压升高等。调节方法;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控制情绪,经常测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药物调整可用菊花,夏枯草,决明子,天麻,钩藤,白芍等平肝熄火的中药当茶饮,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些清肝降火,疏肝理气的中成药,如舒肝丸,加味逍遥丸等。 心火;心火有虚实之分。 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眼涩,咽干咽痛等。实火多因六淫(风,寒,署,湿,燥,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极火自内发 ;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心烦急躁易怒等。心火上炎指心经虚火上升的病证。症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急躁,易怒加重,失眠,心悸,便秘,舌尖红绛等。调节方法;控制情绪,减少紧张,少生心事烦事,减少思虑不愉快的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血管病。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多食一些寒而苦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百合,苦丁茶,酸枣,粥疗如百合冰糖莲子粥(或莲子芯),百合银耳玉竹粥(莲子清心去热,除烦,清心火,养心安神,百合微寒,补虚除烦,清心安神)。还可以用简单的中药饮片泡水喝,如黄连,麦冬,莲子,百合,玉竹,石斛,栀子等或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肺火; 引发肺火的具体原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缺少睡眠等都会引起肺火。表现症状;咽干痛,音哑,口鼻干燥,鼻出血,咳嗽胸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痰色黄,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尖边红,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加重。调节方法;多吃一些梨,百合,白木耳,枇杷果,白萝卜,同时多饮水,少吃高热量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燥。如肺热郁闭,肺气不能宣肃,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肺抑火丸,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汤,阴虚肺热可服养阴清肺丸,麦味地黄丸等或及时到医院就诊。